TEL

技术赋能地产营销

世诚云 智慧售楼

易获客 防飞单 促去化 好管理

申请免费试用

世诚云SCRM智慧售楼系统

专为成长型房地产开发企业策划代理公司打造

八大模块 按需采购

简捷易用,高性价比,降本增效

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资讯 > 地产资讯 > 

楼盘人脸识别软件工作机制

来源:网络转载        时间:2025-10-23

世诚云SCRM智慧售楼系统,采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专为成长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和策划代理公司研发的营销全流程管理系统。涵盖地产售前、售中和售后三大阶段,以房源、客户、合同、服务为主线,贯彻实用、好用、易用的设计开发理念,为地产营销赋能。


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楼盘人脸识别软件”的工作机制。这个话题在房地产行业非常受关注,也常常与“渠道风控”紧密结合。

首先,要明确它的核心目的:区分自然到访客户与渠道带访客户,从而准确判定客户归属,避免佣金纠纷,防止“飞单”和“洗客”。


一、系统的组成部分

一套完整的人脸识别风控系统通常由三部分组成:

前端采集设备:

高清网络摄像头: 部署在售楼处入口、停车场入口、大堂、沙盘区、样板间入口等关键动线节点。这些摄像头会不间断地捕捉并抓拍进入其视野的人脸图像。


后端分析平台:

人脸识别算法引擎: 这是系统的大脑,负责对前端上传的图片进行人脸检测、特征提取和比对。

客户数据库: 存储所有到访客户的人脸特征值(一种不可逆的数学向量,而非原始照片)、来源信息、到访时间等。


业务应用界面:

管理后台: 供开发商渠道经理、案场经理使用,用于查询客户到访记录、处理争议、管理权限等。

移动端/提示端: 当识别到特定客户(如重客、重点渠道客户)时,系统可能会向相关人员的手机发送提醒。


二、完整的工作流程与机制

整个过程可以看作一个完整的“客户轨迹追踪”系统:


第一步:人脸采集与注册

系统首先要认识一个人,才能进行后续的识别。采集入口主要有:

自然到访客户:

客户第一次自然到访时,在签到台登记信息,摄像头会直接捕捉其人脸图像,并与他的电话号码、姓名等信息绑定,存入数据库,标记为“自然来访”。

渠道带访客户:

渠道经纪人通过报备系统报备客户信息(姓名、电话)后,当经纪人第一次带客户到访时,客户在签到台进行双重签到(经纪人APP签到、客户签字确认)。此时,摄像头捕捉客户人脸,与报备系统中的客户信息绑定,存入数据库,标记为“XX渠道”客户。

老业主/员工等:

这些人脸信息也会被预先录入系统,并做好标签,避免误判。

关键点: 首次到访的信息绑定(人脸+电话+来源) 是整个人脸识别系统准确运行的基石。


第二步:人脸检测与抓拍

当任何人进入摄像头监控区域,系统会实时进行人脸检测,从视频流中定位并截取一张张人脸图片。


第三步:特征提取与比对

系统对抓拍到的人脸图片进行特征提取,将其转换为一个独一无二的数字特征码(或称“人脸指纹”)。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无法通过特征码还原出原始图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隐私。

将这个特征码与客户数据库中的所有特征码进行快速比对(1:N比对),计算相似度。


第四步:业务逻辑判断与反馈

这是体现系统智能的核心环节:

场景1:识别为新客户

如果在数据库中没有找到高度匹配的特征码,系统则判定该客户为首次到访。案场销售人员可能会收到提示,这是一个新客户,需要询问其来源。

场景2:识别为重客(核心价值所在)

如果在数据库中找到高度匹配的特征码,系统会立刻触发“重客预警”。


判断逻辑示例:

案例A: 客户A今天由经纪人张三带访,已被注册。如果明天客户A独自前来,系统会立即识别,并提示:“该客户为XX渠道经纪人张三的客户,首次到访时间为X月X日。”

案例B: 客户B上周自然到访。今天由经纪人李四带访,李四在报备系统进行了报备。当客户B被摄像头捕捉到时,系统会立即向渠道经理和案场销售发出强烈预警:“注意!该客户为自然访客,当前由渠道经纪人李四带访,存在‘洗客’风险!” 这将为判客提供铁证。

案例C: 客户C由经纪人王五报备,但王五尚未带访。如果客户C被其他经纪人赵六带来,系统识别后也会预警,提示可能存在“撬客”行为。


三、系统的关键规则与风控逻辑

首访判定原则: 系统最核心的规则是锁定客户的第一次到访来源。无论这个客户后来被谁带来,其归属权原则上都属于第一次将其信息(包括人脸)录入系统的渠道方或自然来访。

保护期与人脸识别的结合: 渠道报备有保护期,但人脸识别的“记忆”是永久的。保护期内,客户归属报备方;保护期外,客户再次到访,其归属仍会追溯到首访来源,但渠道可能无法获得佣金。


“隐身”与反“隐身”:

问题: 有些渠道会教客户“戴口罩、帽子、低头”等方式规避摄像头。

对策: 系统会部署多个角度、不同位置的摄像头,增加抓拍成功率。同时,案场人员也会进行人工监督,对行为异常的到访者保持警惕。


四、争议与注意事项

隐私问题: 这是最大的争议点。开发商必须在售楼处醒目位置设置提示牌,告知此处有人脸信息采集,并说明采集目的(用于客户服务与风险管控),遵循“告知-同意”原则。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未经同意采集人脸信息是违法的。

数据安全: 开发商必须确保这些人脸数据的安全存储,防止泄露和滥用。

系统误差: 任何技术都有误差率(如误识别、识别失败),因此人脸识别结果通常作为关键证据,而非唯一证据,需要与渠道报备系统、通话记录、微信聊天记录等结合进行综合判客。


总结

楼盘人脸识别软件本质上是一套 “客户到访轨迹追踪与溯源系统” 。它通过生物识别技术,为每个客户建立了一条不可篡改的、基于时间的到访记录,从而将传统的渠道报备规则从“线上信息比对”升级到了“线下物理身份确认”,极大地增加了违规操作的难度,成为开发商渠道风控的“终极武器”。


上一篇:地产项目渠道报备系统

向后已无文章

复制微信号 一键拨打 试用体验